读书的家庭,可以只收一份束脩。”
07七年后,苏州城。
“沈姑娘,吃了没,没吃的话来我家吃点啊。”
“沈姑娘,这是娃儿他爹今早刚打的鱼,你带回一只去吧。”
“沈姑娘,我家姑娘说想跟着你一起在学堂里教书呢。”
“沈姑娘……”我婉拒了他们的邀请,撑着一把油纸伞独自走上桥头,唇角忍不住扬起一丝笑意。
从最开始面对质疑,到现在承载敬意,我用了五年。
七年的时间里,我不仅教那些学生四书五经,还会教一些别的。
木工科技、农桑经验、又或者是生存技巧。
那些我在现代社会中学到的,都被我毫无保留的展现出。
“沈姑娘。”
一个青衣男子立在我面前。
我认出了他,是苏州知府身边的侍卫。
“什么事?”
“大人说,想请您过府一叙。”
我皱皱眉,有些疑惑。
虽然如今学堂已经与朝廷合办,成了苏州城最大的书院,但我与官府的交集并不深。
“不敢当,大人有什么事直接吩咐便是。”
我跟着侍卫离开,见到了那位知府,他啜下一口茶。
“苏州城的流民越来越多了。”
言下之意,就是该如何安置他们。
以苏州现在的能力,供养不了这么多流民。
我想起在现代史书上所记载过的“鱼米之乡”的称谓,在这个朝代还没有实现。
或许,这是个契机。
我垂下了眼睑,声音清脆。
“民女记得,城外有许多淤田还荒着。”
“种些水稻刚刚好。”
知府闻言,抚掌而笑。
“沈姑娘大才。”
我浅浅应了声。
“不过是有幸看到了几本书罢了。”
吃了一些时代红利。
知府说这是个不错的法子,若是效果初显,到那时他一定会上达圣听。
给我讨一份功劳。
我笑笑谢过,以为只是官场的客套话。
却没想到皇帝真的知道了,还给我封了个县主身份。
“兹有庶人沈洛音,聪慧机敏、忠正有德。”
“以江湖之身开设学堂、贡献良策;沈氏之心为国为民,朕心甚慰,特封为妙音县主,食邑三百。”
我看着立在我面前宣读圣旨的清瘦身影,一时恍了神。
事后,我去单独见了他。
“兄长。”
我朝那人行了一礼。
那人转过身,眼神复杂的看着我。
“自你十四岁离家,你我已经有二十年多未见了吧。”
“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