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五一文学网 > 现代都市 > 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畅读佳作

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畅读佳作

文盲写小说 著

现代都市连载

叫做《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》的小说,是作者“文盲写小说”最新创作完结的一部军事历史,主人公崇祯王承恩,内容详情为:竹,高度和直径都比小号爆竹粗了十公分左右。焦勖走在最后面,他双手抱着一个超大号的爆竹。高约六十厘米,直径差不多有五十厘米。爆竹十分沉重,以焦勖的力量抱着也有些吃力。锦衣卫见状顿时大惊,纷纷抽出腰刀拿出弓弩,摆出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。为首的锦衣卫千户正要上前拦截被崇祯挥手制止,“不用检查,让他们过来。”“陛...陛下,臣怕他们三人有不轨之......

主角:崇祯王承恩   更新:2024-06-17 21:47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崇祯王承恩的现代都市小说《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畅读佳作》,由网络作家“文盲写小说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叫做《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》的小说,是作者“文盲写小说”最新创作完结的一部军事历史,主人公崇祯王承恩,内容详情为:竹,高度和直径都比小号爆竹粗了十公分左右。焦勖走在最后面,他双手抱着一个超大号的爆竹。高约六十厘米,直径差不多有五十厘米。爆竹十分沉重,以焦勖的力量抱着也有些吃力。锦衣卫见状顿时大惊,纷纷抽出腰刀拿出弓弩,摆出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。为首的锦衣卫千户正要上前拦截被崇祯挥手制止,“不用检查,让他们过来。”“陛...陛下,臣怕他们三人有不轨之......

《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畅读佳作》精彩片段


史书记载最早的手投弹药来自宋朝咸平三年,中国历史上火枪的发明者唐福

向宋真宗贡献了初版手雷。

焦勖第二个回过神儿来,他拱手道:“陛下,臣心中已有手雷的雏形,就是不知与陛下心中所想是否一致。”

汤若望最后一个反应过来,他操着一口流利的官话说道:“大明皇帝陛下,臣好像知道什么是手雷了。”

崇祯愣了下,他被汤若望的口音震惊了。

六个字形容:那叫一个地道,只听声音还以为对方是个老北京。

北京话并非形成于满清,源头可以追溯到元朝甚至辽金时期。靖康之变后女人真说汉语并和燕云地区汉人语言融合,可以算是现代北京话的源头。

汤若望继续说:“手雷如果制作得当是可以用在战场上的。”

“详细说说。”

汤若望没说话,看向工部尚书范景文。

不能抢领导风头,这点人情世故他还是懂得。

“臣心中有个想法,不知与陛下口中的手雷是否一致。”工部尚书范景文低着头说道。

“此物制作过程不难。”

“对,比爆竹略微麻烦一些。”崇祯补充道,“现在能做吗?”

“臣可以让他们试一试。”

“快去试,朕在这儿等。”

得到崇祯的允许后,范景文带着焦勖和汤若望急匆匆离开,走向军器局旁边的院子。

工部不缺火药,更不缺工匠和材料。

不到两刻钟的时间,范景文带着焦勖和汤若望走了回来。

范景文走在最前面,他左右手分别托着一个小号爆竹,高约二十厘米,直径目测也有二十厘米。

汤若望走在第二位,他左手托着一个小号爆竹,右胳膊夹着一个中号爆竹,高度和直径都比小号爆竹粗了十公分左右。

焦勖走在最后面,他双手抱着一个超大号的爆竹。高约六十厘米,直径差不多有五十厘米。爆竹十分沉重,以焦勖的力量抱着也有些吃力。

锦衣卫见状顿时大惊,纷纷抽出腰刀拿出弓弩,摆出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。

为首的锦衣卫千户正要上前拦截被崇祯挥手制止,“不用检查,让他们过来。”

“陛...陛下,臣怕他们三人有不轨之举。”

“没事,你们暂且退去,朕要和他们商议秘事。”

“遵,遵旨!”锦衣卫千户不放心的一步三回头,用眼神警告范景文不要做出僭越之举。

如果崇祯出现意外,他们这些人的三族都会成为殉葬品。

范景文率先把手雷放到旁边的石桌上,另外两人照做后依次摆开。

范景文指着最大的爆竹说道:“陛下,这是臣做的小号手雷,从里往外依次是火药,硬纸,铁珠,硬纸。重四斤八两(明代一斤约596克),捻信长五寸,点燃五息后爆炸。”

崇祯尝拿在手里掂了掂,分量不轻,普通人扔出十几米远已是极限了。

平原野战肯定不能用,稍有不慎就会做出杀敌一千自损九百的举动。

对守城来说足够了。

居高临下,扔下去就能伤人。

不过...刚从鼠疫中缓过来的老百姓有力气吗?

他指着手雷问道:“范尚书,京师新招募的兵士扔的动吗?”

范景文怔了下,想起了兵部募兵的要求:能拿起砖头者皆可招募。

怪不得兵部要求如此低,原来陛下早就想到了用手雷御敌。

一块砖头(土坯)重约十六七斤,能拿起砖头的人肯定能拿起手雷。


一件件火器从不远处的兵器局和内府的兵仗局送来,戊字库的人检查没问题后,入库造册登记。

火器以火绳枪和火铳为主,剩下的是配套的铅丸和火药。

在范景文的指挥下,工部的匠人们将一件件火器从仓库中搬运出,交到锦衣卫手中。

再由锦衣卫或搬,或推到崇祯面前一字排开。

为了皇帝的安全,锦衣卫不能让这些匠人在皇帝面前触碰火器,一旦发生发生意外就是诛九族的大罪。

等搬的差不多了,范景文开始介绍。

“陛下,这是红夷大炮!”

“陛下,这是佛朗机炮,佛朗机铳......。”

崇祯边听边看,对明军的火器有个大概了解。

首先是红夷大炮,它属于舶来品,根据葡萄牙的舰炮改进而来。后期学者研究表明,这种改进型的铜铁复合炮是十七世纪最好的火炮之一。

崇祯看着硕大的铜铁复合炮,心中稍稍安定些许。有这家伙在,守城才有底气。

缺点也很明显:贵+重。

若是用高强度的钢制作火炮,成本和重量会降低,性能反而会增加。

“京师有多少红夷大炮?”

“回陛下,有二十四门红夷大炮!”

“制造一门火炮需多长时间?”

“需半月左右。”

来不及了,就算来得及崇祯也没有改造火炮的计划。

他是文科生,在这个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朝代造不出钢炮。

明朝能炼钢,但炼不出能造火炮的钢。

无论天工开物里的炒铁炉,还是坩埚炼钢法炼出来的钢铁都无法制作火炮。

杂质太多导致钢铁太脆,很容易炸膛。

杂质多的原因不是技术不行,是煤炭中硫磷含量高导致的。

此时的西方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,可是随着西方基础工业的发展,他们找到了煤炭脱硫脱磷的方法。

自那时起,中国冶炼技术和火炮技术开始全面落后于西方。

“这是手铳,鸟铳(火绳枪),三眼手铳.....”范景文继续介绍。

“等等!”崇祯指着其中一件火器问道:“你说这是自生火铳?”

“是陛下,此铳由毕懋康在崇祯八年制作而成,不用明火就能引燃火药射出弹丸,工部小批量生产后存放至今。”

崇祯拿起自生火铳仔细观察。

自生火铳的结构与其他火器相比略显复杂,原来点火的位置被一块金属板,有弹性的金属拨片和火石占据。

由于年久失修,金属拨片早已锈迹斑斑没了弹性。

这特么不就是燧发枪嘛?

有了这东西,远了不说,最起码可以统治世界两百年!

他把自生火铳扔到范景文手中,问道:“为何没有大批量生产?”

“回陛下,臣刚到工部任职时也发现了此枪的特殊之处。臣当时想批量制作,经过焦勖演示后才发现此枪的缺点。首先火石昂贵,工部每年拨付的款项本就不足,没有多余的钱采买火石。”

“且此铳有许多不合理之处,如火石易掉,无法点火,火石碎裂,弹片断裂等。于是时任工部尚书的张凤翔将此铳收于库中,不曾启用。”

“原来如此。”崇祯点头的同时也放下了心。

这些问题看起来很棘手主要由于设计不合理造成的,所以改造起来反而不麻烦。

假以时日,改造归来的燧发枪肯定能让大明军队横扫欧亚,扬名世界。

“除了火炮,其他的火器依次测试。”崇祯吩咐范景文。

小说《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


“啊?”杜之秩失声喊了出来。

他面色铁青的趴在地上不停地磕头:“陛下,臣冤枉,肯定是有人陷害臣。”

“臣是陛下的内臣,誓死忠于陛下!”

见崇祯不说话,杜之秩转头看向王承恩。

“王公,我是您一手带出来的,绝不会背叛陛下,请王公明察!”

王承恩皱了皱眉,皇帝没有证据,那是冯元飏写的密信。

杀杜之秩就无非是安抚唐通。

想清楚这些道理后,王承恩冷哼一声:“杜之秩你私通流贼,证据确凿,还狡辩什么?来人,将杜之秩拿下,推出去听候发落!”

两个锦衣卫听到吩咐后推门而入,一左一右将杜之秩控制住,不由分说便往外拽。

杜之秩彻底慌了,他挣扎着看了一圈,目光落到唐通身上。

此时的他已经顾不得许多,大声朝唐通喊道:“唐大人,帮我求求陛下,我真的没有私通流贼。”

唐通冷哼一声,假装没听到。

杜之秩绝望了!

眼看就要被拖出大殿,崇祯伸手让两个锦衣卫停下,他面带微笑的看向唐通:“定西伯,按大明律私通流贼,该当何罪?”

唐通心头一震,立刻明白了崇祯的意图,他沉声说道:“按军法处置,当斩。”

“杜之秩身为监军,知法犯法,既然罪名已经查实,就按军法处置吧。”

唐通忍不住抬头看向崇祯,他搞不懂这位大明皇帝在搞什么名堂。

昨天派杜之秩监军的是他,今天要砍了杜之秩的还是他。

难道杜之秩真的私通流贼?

不...不可能!

任何人有私通流贼的目的,唯独太监们没有。

改朝换代可以用前朝的旧臣,也有娶前朝妃子的例子,唯独没有用前朝太监的先例。

杜之秩私通流贼图什么?

“唐通,杜之秩私通流贼,你还不替朕砍了他?”

唐通来不及多想,毕恭毕敬的跪下磕头:“臣,遵旨。”

说罢,他站起身来到杜之秩身旁,一把抓住对方的脖领子。

转身的瞬间,他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狂喜,狞笑着把杜之秩拖出大殿。

“陛下,臣冤枉!”

“冤枉啊!”

“冤...”

片刻后,杜之秩求饶的声音戛然而止。

唐通心满意足的回到大殿,之前对崇祯的不满,也随着杜之秩的死亡而烟消云散。

唯一不确定的是,下一个监军会是谁。

“陛下,臣已行刑完毕,杜之秩已死,不知陛下派谁监军。”

“没有监军。”崇祯微微一笑。

唐通愣了下,“陛下,臣没听懂。”

“定西伯乃大明之栋梁,朕相信你,所以不需要监军。”

“王承恩,去内帑给定西伯支取两万两银子,剩下的钱朕会想办法补上。”

看着高高在上的崇祯帝,唐通两眼瞬间湿润。

之前受到的委屈,不信任,在这一瞬间统统消失不见。

他伏地叩首到:“陛下,臣定当死守居庸关,不让流贼前进一步。”

“不,你不能死守!”

唐通一怔。

陛下又是杀人,又是给钱的,目的不就是想让自己给他卖命吗?

刚表态说死守,陛下为何不同意?

崇祯微微摇头:“李自成分兵两路进攻京师。他手下的大将刘芳亮现已占据保定府,一旦李自成受阻,刘芳亮肯定支援,到时居庸关被两面夹击,定西伯危矣。”

“这...臣...臣不怕死!”唐通硬着头皮说道。

“朝廷现在正是用人之际,朕不能让你身陷险境。你此去居庸关只需固守几日,在刘芳亮大军合围居庸关前,带上所有人撤回京师即可。”

“是...臣定当不负皇恩!”

吴孟明和王之心看着唐通远去的背影,心中略感不安。

唐通昨日私下对崇祯派杜之秩监军的行为很是不满。

今日皇上只杀了一个太监,便挽回了唐通的忠心。

虽然暂且看不出真假,但皇上收买人心的能力显露无疑。

安抚走唐通后,崇祯坐在龙椅上思考下一步的计划。

按理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。

问题是,现在他要兵没兵,要将没将。

受大明战神的影响,明朝后期的皇帝没有兵权。

京营有二十六卫,其中二十一卫多少都受兵部辖制。

他能独自调动的只有锦衣卫和腾骧四卫。

腾骧四卫后来改编为勇卫营,属于精锐中的精锐。

不幸的是,黄得功和勇卫营的精锐被他派去追缴张献忠,此时正在千里之外的安徽作战。

远水解不了近渴!

就算有兵权,京师也无人可用。

既然如此,只能用孤注一掷了!

“吴孟明,王之心。”崇祯闭着眼道。

“臣在。”

“锦衣卫和东厂在京师有多少人?”

“回万岁,锦衣卫有三千余人。”

“回万岁爷,东厂有两千人。”

崇祯在心里默默盘算。

三大营,锦衣卫,东厂,禁军,五城兵马司全部加起来,京师可用之人约有三万八千人,除去皇城必要的守卫,能调用的也就三万六千人。李自成大军号称五十万,实际也就二十。出陕西后分成两路,沿途需要驻守,进攻北京城的约有十一二万人。虽然数量没有想象的多,但有一半是他从陕西带出来的精锐。

一比四的比例。

老弱病残对精锐?

没戏!

当然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,要想守住北京,最关键的还是钱。

人不够可以募兵,募兵更需要钱。

皇帝和士兵的关系就像老板和打工人。

有钱不一定卖命,没钱肯定不卖命。

那些当兵的吃不饱穿不暖,凭什么拼了命去保护稳坐金銮殿的皇帝?

钱去了哪里,怎么没的,与他们无关。当兵的只要没拿到钱,就会认为是皇帝的原因。

崇祯深谙此理。

况且大明末年明军战力并不低,有句话传的广:明军不满饷,满饷不可敌,何处有满饷,辽东皇太极。

“欠了几个月的饷了?”崇祯闭着眼继续问。

吴孟明和王之心互相看了一眼,同时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。他们不好意思开口,怕揭大明朝的底,丢皇上的脸。

崇祯脸色一沉,“实话实说!”

“是,锦衣卫欠了五个月的饷银。”

“东厂也是五个月。”

崇祯叹了口气,想骂人不知道骂谁去。据他所知,京师的锦衣卫和东厂是欠饷最少的。

“你们自己算,补足之前的欠饷,每人再发五两守城银,总共需要多少?”

吴孟明眼前一亮,他才不管崇祯帝从哪儿弄银子,只要给银子就行。

片刻后,俩人把总数报给崇祯,“皇爷,锦衣卫和东厂共需七万五千两银子。”

“嗯,你们知道三大营欠多少饷银吗?”

吴孟明皱了皱眉,作为锦衣卫的头号人物,这种消息还是知道的。总督三大营的是襄城伯李国桢,他不想得罪对方。

王之心也怕得罪人,闭口不言。

“吴孟明你知道什么就说什么,都这种时候了没必要遮遮掩掩。”

“是,三大营基本欠饷八个月。”

小说《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


表面上是个精明能干的汉子,至于心里嘛...崇祯不想猜,也猜不透。


李副将说的办法的确可行。

流贼补给三分买,七分抢!只要把源头掐断,后勤补给将受到严重的影响。

打仗表面上打的是人,实际是钱粮。

正因为没了钱粮,历史上的崇祯才会一败涂地!

户部尚书方岳贡站出来摇头:“李副将此计不妥!”

“迁徙百姓劳财伤民,朝廷本就入不敷出,如果再增加这项支出,国库很快就会捉襟见肘。如果百姓们抵触,强迫迁徙会引起民变!”

李副将撇了一眼方岳贡,问道:“方尚书,咱们朝廷招募一个士兵需要多少钱?”

“目前是年轻力壮者四两,其他人三两。”

“那你知道流贼招募士兵需要多少钱吗?”

方岳贡捋着胡须认真想了想,试探性的说道:“二两?一两?还是一文不用?”

李副将冷笑一声,“岂止一文不花!他们每到一处,如果缺少兵源,便将百姓的钱粮抢走。百姓没了钱粮无法生存,为了活计只能加入。”

“这就是流贼怎么杀也杀不完的原因!”

方岳贡愣了下,随即反问:“难道他们就不怕老百姓出工不出力吗?”

“出工不出力?呵!”李副将再次冷笑,“你以为流贼攻城是让士兵攻城吗?根本不是!”

“他们拿着刀剑驱赶百姓,让老百姓走在前面当活靶子。此时百姓转身逃跑会立刻被处死,向前冲反而有活下来的可能。等大炮,火铳放过一轮等待装药的间隙,后面的士兵才会冲锋!”

方岳贡脸色很是难看,他怎么也没想到,嘴里喊着均田免粮的人竟然会做出这等丧心病狂的事。

“百...百姓们,不恨他吗?”

“恨啊!当然恨!”李副将话锋一转,悠悠说道:“每攻下一城,被驱赶的百姓便可成为所谓的“闯军”,下一次攻城的时候他们就成了驱赶百姓的士兵。”

“换做是你,你会恨吗?你不会,因为你已经从受害者变成了施暴者,你会把之前受到的屈辱加倍施加到别人身上!”

方岳贡再也忍不住了,他又气又恼的大声喊道:“荒唐!简直荒唐!杀人不过头点地,他们怎么能这样对待百姓?”

“陛下,臣恳请陛下将方圆百里的百姓全部迁徙的城中,免遭流贼之害。”

此言一出,李副将脸上瞬间挂满了笑容。

能言善辩的户部尚书、内阁阁臣,竟然被自己这种大老粗说服了!

这种感觉太爽了!

他笑着对方岳贡说道:“方尚书,迁徙百姓劳财伤民,朝廷本就入不敷出,如果再增加这项支出,国库很快就会捉襟见肘。如果百姓们抵触,强迫迁徙会引起民变!”

方岳贡瞪大了眼睛:“你...”

明朝文臣武将本就不和,崇祯见李副将和方岳贡的矛盾要升级,连忙出声制止:“好了,不要吵了。都是为了朝廷,为了百姓,没必要占嘴上的便宜。”

“朕觉得李副将的办法有可取之处,方圆百里范围确实大了些,方圆五十里应该差不多。”

“至于方尚书担心的民变...问题不大,给所有迁徙的百姓发放银子,数量由户部定。别太少,也别太多。”

方岳贡嘴角抽了抽:“陛下,国库...”

“银子不用担心,朕来解决!”崇祯淡淡的说道。

时间倒退三天,他绝对不敢说出这种话。但今日不同以往,抄家的收获实在是太多了,多到他有些不敢相信。

先是从养心殿后面挖出二百万两银子。

小说《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


“沈维炳,党崇雅有私通流贼,贪墨之嫌,现交由锦衣卫查办,记住,不能用刑。”


本来还想提反对意见的大臣见状,纷纷噤声。

锦衣卫没了诏狱,屁都不是!

李若琏虽不情愿,也只能一脸无奈的跪地领旨。

“拟旨,废三饷,永不加赋,并免全国一年田赋。”

“最后一件事,京师有流贼和建奴的细作,即日起京师全城戒严,除贩运军需,粮草,蔬菜者,其余人等禁止出京。”

早朝结束后,李若琏跟着崇祯来到了乾清宫。

他面有难色的说道:“陛下,党崇雅和沈维炳都不是善茬,不用刑什么也问不出来。”

崇祯淡淡一笑:“谁说不让你用刑了?”

“可是……”李若琏搞不懂了。

皇上怎么能说出这种出尔反尔的话?

被自己知道了还好,如果被其他大臣知道了,他们会怎么看皇上?

那些读书人又会怎么看?

崇祯满不在乎的淡淡一笑,“他们阴险,朕就得比他们阴险一百倍才行!他们奸诈,朕也得比他们奸诈。”

“满朝文武嘴上说着仁义道德,私下里干的全是男盗女娼的事。他们管不住自己,却还想用仁义道德约束朕?”

“可笑!”

“你是朕信得过的人,面子上的事朕做,私底下的事你做,明白了吗?”

李若琏咽了口唾沫,震惊之余急忙说道:“臣明白了。”

“好,朕有逼供秘法,只需一张纸一桶水就能让他们乖乖招供。”

得到崇祯的传授后李若琏眼前一亮,谢恩后匆匆离去。

他要马上测试秘法的威力!

连日来各种政令的发布让各部官员无比忙碌,不管他们是不是真心办差,都得按部就班的工作。

处理完堆积如山的奏本和题本已临近傍晚,崇祯去往坤宁宫的路上突然想起一件事,他急忙问道:“王承恩,太子怎么样了?”

......

是夜,武清城外!

古代城池附近基本没有树,那些树要么被老百姓砍倒,要么被官府砍倒。

老百姓砍树为了烧火,官府砍树为了安全。

有树的地方就能藏兵,官府不会让这种事发生。

锦衣卫千户高文采率领两千人,驻扎在城西二十里的地方准备迎驾鹤驭(太子的车乘)。

这两千人由三伙不同的势力组成。

五百锦衣卫,五百东厂厂卫,还有一千冯元飏从天津带来的驻军。

锦衣卫的帐篷在中间,东厂在北侧,天津驻军在南侧。

中军帐内,三个人正在啃烤馒头喝热水。

这三人分别是锦衣卫千户高文采,内廷司礼监太监张容和天津守备邓珲。

邓珲边吃边问:“高千户,太子快到了吧?”

“嗯,据探马回报,太子鹤驭距此不足十里,最慢两个时辰也到了。”

“那就好。”邓珲认认真真的将馒头吃完,拿起手中的大碗将里面的热水一饮而尽。

他擦了擦嘴继续问道:“高千户,我没别的意思啊,就是随便问问。你们锦衣卫吃这玩意吃得惯吗?”

看着手里的烤馒头,高文采不假思索,“邓守备何出此言?朝廷处处用钱,锦衣卫也是人,挣得和你们差不多,有一口吃的就不错了。”

邓珲讪讪地笑了,随后看向太监张容。

张容本是司礼监的太监,兼着东厂的差事,奉旨随太子去往南京。

东缉事厂名义上是临时机构,理论上皇帝可以差遣任何人提督东厂。东厂提督不是正式的官职,没有品级,它的人员都是内廷太监兼职。



“我家中钱财虽然不多,却也不少,转移时动静肯定小不了...”沈维炳担心的说道。

“放心吧,只要交了买路钱,巡捕营,锦衣卫还有东厂什么都看不到。”

(朝廷规定兵马司巡捕是白天,夜晚是巡捕营,锦衣卫则是日夜都巡,没有时间限制。)

“如此,甚好!”

“妙啊!”

沈维炳,杨汝成和党崇雅纷纷朝张凤翔深施一礼,露出满意的神色。

京师,皇城外。

“王承恩,先不回宫了,去一趟顺天府衙门。”

“遵旨。”王承恩命令队伍转向,朝顺天府衙门缓缓前进。

大明有一百五十三个府,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为知府。直隶顺天府和南直隶应天府的长官被称为府尹。

知府为正四品官,府尹则为正三品。

其他正三品衙门用铜印,唯独顺天府用银印,与封疆大吏的总督、巡抚一个档次。

顺天府尹王庭梅早就得到了消息,他带着府丞,治中,通判,推官,儒学教授以及统历等官员跪在衙门外迎接。

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。”

“众卿平身!”崇祯没有立刻下马,而是坐在马上观察了一会。

王庭梅年约四十,消瘦的躯体外套着干净整洁的大红官袍,留着乌黑光亮的发丝,眉目俊朗,给人一种精神干练的感觉。

细看双目,流露着疲惫之色。

他手下的差役们更好不到哪去,一个个面黄肌瘦,不知是营养不良还是大病初愈。

若论哪个衙门的差事难办,顺天府当称第一。

京师有四贵。

皇室,宗亲,勋贵,朝臣!

这些人里面有实权的不怕他,没实权的职位比他高,怎么管?

看着憔悴的王庭梅,崇祯在记忆中搜索他的信息。

王庭梅是万历四十一年二甲出身,与被赐死的内阁首辅周延儒同科。史书对王庭梅的记录不多,只记录他在崇祯十七年五月十四日在南京当上了应天府尹。

是个可用之人!

在崇祯眼中,只要没投降建奴的人都可以用。

“陛下驾临顺天府衙,臣等不胜荣幸。”王庭梅见崇祯坐在马上没有动静,只能再次施礼。

“嗯,朕找你有要事相商。”

王庭梅不敢怠慢,急忙屏退其他人,把崇祯让进顺天府衙。

“不知陛下亲临有何指教?”

“朕问你三件事,你要如实回答。”

“是,臣不敢妄言。”

“截止到现在,京师鼠疫死了多少人?”崇祯死死盯着王庭梅的双眼,帝王威严瞬间笼罩对方全身。

王庭梅面露为难之色,不是他不想说实话,是数据太难统计了。

京师有百万人口,不可能做到一户一查,只能逐级上报。

明朝每10户为甲,甲有甲长;每10甲为保,保有保正。

甲长一般由各户轮流担当,都是催粮征税服徭役的破事,没人爱当。保长不轮流,基本都是大乡绅担任。

数据统计到保长这里后并不是直接交到衙门,而是交给负责这一片的差役,最后汇总到衙门。

暂且不管数据真假,统计这种数据肯定非常慢。

见王庭梅面露为难之色的,崇祯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。

他快速思考后改口问道:“大概有多少?不用太准确。”

“回陛下...”王庭梅说话时故意停顿片刻,见崇祯没有生气的意思后才继续说道:“臣估计京师百万民众已十去其二。”

崇祯听罢,情绪瞬间低落下来。

官方估计是百分之二十,那么实际只多不少。

据历史记载,明末鼠疫始于崇祯六年,地点在山西。崇祯十四年传到河北,北京一带,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。


他面无表情的吩咐:“王承恩,你出去一下关好殿门,不准任何人进来。”


等王承恩走后,崇祯才淡淡说道:“李若琏,你可曾听闻世修降表衍圣公?”

锦衣卫都指挥使李若琏脸色怔了怔,然后大吃一惊地低声说道:“陛下...陛下难道是要...杀衍圣公?”

“陛下万万不可啊!”李若琏的一脸的惊慌。

如果不是君臣有别,他甚至想爬到崇祯的脚下求情。

“孔子乃历代读书人的榜样,孔门世代子孙也都是书香世家。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,历代王朝皆以儒学为正统,大明朝亦是如此!太祖皇帝一统天下后,亦是册封孔希学为衍圣公。”

“儒学影响深远,衍圣公更是文学泰斗,被天下读书人奉若神明!”

“如果陛下将他杀了,不但会动摇大明国本,更将会受到满朝文武官员,天下读书人,乃至天下百姓的唾...指责!”

在得知崇祯想要杀衍圣公后,李若琏甚至冒出一个想法:崇祯疯了!

贪官污吏杀就杀了,老百姓户会拍手称快。

杀勋贵和商人也是一样的道理,老百姓对他们的死只会幸灾乐祸。

杀读书人也可以,但杀读书人的代表衍圣公不行!

崇祯淡淡一笑,反问道:“你不敢?”

李若琏跪倒在地,“陛下,臣并非不敢,而是不能!臣可以不要名声,但陛下不能。一旦走漏风声,陛下圣明将严重受损,臣担不起这个责任。”

“李若琏,你这个想法很危险啊!”

李若琏刚想继续解释,却听崇祯说道:“朕没有傻到招惹天下读书人的地步!朕是让你去衍圣公府杀人,不是杀你杀衍圣公。”

呼,原来如此!

李若琏伸手擦掉额头上的冷汗,在深呼吸的作用下心跳慢慢恢复正常。

不杀衍圣公就好!

再说了,衍圣公身在山东,就算想杀他也得去千里之外的兖州府(曲阜隶属于兖州府)才行。

“请陛下赐教。”

崇祯没有直接说,而是话锋一转问道:“朕让百官、勋贵派家丁协助守城,衍圣公府可曾派人?”

明朝有两座衍圣公府,一座在曲阜,另一座在京师太仆寺衙门旁边。是明英宗赐给孔子后裔的府第,亦称衍圣公府。衍圣公凡遇进京朝贺,都在此居住。

不在京时,由后代打理。

“回陛下,派了一个张姓仆人,在西便门守城。”

“那就好,今夜你前往太仆寺衙门旁的衍圣公府,杀一个孔家的后人,记住只许杀一人!死状要惨不忍睹。”

一人?是不是少了点?

不等李若琏想明白,崇祯继续说道:“杀完后在墙上面留下血字:开城门迎闯王,否则全城杀光!”

“遵旨。”

对于衍圣公一门,崇祯没有任何好感。

元末明初时期,衍圣公孔克坚向元顺帝上疏献策“今勤王之兵颇众,与之决战,盗(指朱元璋)可平也。”

然而,他上疏的同时又派儿子孔希学代替他自己去南京朝见朱元璋。

如此首鼠两端,实在可恶!

八旗兵入关后,被明朝奉养了近三百年的衍圣公,再一次展现了家族遗传思想:人择明君而臣,鸟择良木而栖!

赶在所有人面前向年幼的顺治皇帝上呈《初进表文》。

后来顺治让礼部向全国发出剃头令,衍圣公召集众族人商讨后,在衍圣公府门前陈设香案,宣读圣旨,集体剃发。

忠诚与否倒是其次,重要的是孔府有钱!



“陛下,臣以为可以。”

“那就好!”

放下小号手雷,崇祯把目光看向第二个。

第二个手雷与第一手雷同样大,区别是最外面一层纸的颜色不同。

范景文介绍道:“陛下,此乃二号手雷,从里往外依次是火药,硬纸,铅丸和铁砂,硬纸。重约五斤,捻信长五寸,点燃后五息左右爆炸。”

“嗯。”崇祯微微点头。

在只有黑火药的年代,要想威力大只能增加手雷火药填装量,相应的体积和重量也会增加。

“继续说,说完了再测试。”

“遵旨。”范景文后退半步把位置让给了汤若望。

“皇帝陛下,这分别是我制作的三号和四号手雷。三号手雷从里往外依次是火药,硬纸,铅丸,硬纸。四号手雷,从里往外依次是火药,硬纸,碎铁皮。它们的捻信长五寸,点燃后五息左右爆炸。”

崇祯轻轻点头。

三号和四号手雷只是尺寸上的放大,并无其他特殊之处。

没亮点也没毛病。

这个老外好像被自己的规则限制住了。

崇祯有些泄气的看向最后一个超大号手雷。

“陛下!”焦勖声音粗狂,给人一种憨憨的感觉。

“这是臣制作的五号手雷,臣给他取了个名字叫震天灭地雷!”

崇祯看着超大号的尺寸点了点头:“从分量看确实能震天灭地,就是不知有没有独特之处。”

“有,嘿嘿!”焦勖嘿嘿一笑,他拍着超大号手雷说道:“俺在手雷里面加了些佐料,最里面是火药,火药外面包了一层硬纸。硬纸外面放了四种东西,第一种是铅丸,第二种是砒霜,第三种是巴豆,第四种是辣椒面。”

“最外面是硬纸,捻信长十寸,点燃后十息后爆炸”

听完焦勖介绍后崇祯愣了好一会。

这厮外表粗犷给人一种憨憨的感觉,闲暇时还能写字出书一副书生气息。(《火攻契要》一书出自焦勖之手,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阐述火炮生产和使用的技术指南。)

没想到他制作的武器竟然如此阴狠毒辣。

辣椒面,砒霜,巴豆...

好家伙!

直接从热武器进化到生化武器。

这厮幸亏没有生活在二十世纪,否则妥妥的生化武器专家。

崇祯对焦勖的脑洞非常赞赏,他拍着对方的肩膀鼓励道:“焦员外郎果然是栋梁之材,朕心甚悦。”

夸完焦勖后崇祯转身继续对范景文和汤若望说道:“你们做的东西朕看了也很高兴。”

反正夸奖不要钱,崇祯毫不保留的对三人进行一番称赞。

“陛下过誉了,臣只是尽为臣之道而已。”范景文有些受宠若惊。

工部不同于其他部门,除了花钱就是花钱。平日里没少受到皇帝责备,这次被崇祯夸奖属实有些意外。

范景文年纪大,为官时间长,对衙门里的这点事门清的很。

试问工部有几个不贪的?

以前工部尚书张凤翔为例,他只当了不到一年的工部尚书,据说贪污的钱财已有数万之巨。

下面的侍郎能不贪吗?难道陛下不知道他们贪吗?

陛下显然是知道的,只是在工部任职的大多是人才,朝廷又是用人之际,只要不犯大错不贪大财,陛下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
“朕从内帑给你支取五十万两银子,安排工匠大批量制作手雷。滚木礌石之类的都要尽可能多的采买制作,以备守城。”

“遵旨!”范景文带头跪地,磕头领旨。

“起架,回宫!”


“臣愿与陛下共守京师,抵御流贼。至于辅佐太子一事,请陛下派遣他人!”李国帧郑重其事的朝崇祯磕了一个头。

崇祯微微一笑,“襄城伯,朕刚才的话是命令,不是商量。你马上回府简单收拾一下,今夜出发。”

“去往南京后,一定要认真辅佐太子。”

李国帧抬起头,大脑飞速运转。

这句话是真还是假?片刻后,他有了答案。

崇祯十六年十一月十九日,崇祯加封他为太子太保。

太子太师、太傅、太保,都是东宫官职,均负责教习太z子。

太师教文,太傅教武,太保保护其安全。太子少师,太子少傅,太子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。

虽然只是一个名誉上的官衔没有实职,但辅佐太子的时候会第一时间想到他们。

想到这,李国帧不再犹豫,他立刻跪地领旨:“陛下,臣领旨谢恩!”

“嗯,退下吧。此次去往南京非同小可,路上全仰仗襄城伯了。”

“臣定不负陛下信任。”

李国帧走后,崇祯瘫在龙椅上整理思绪。太累了,他已经顾不上皇家礼仪和脸面了。

大明是一个线团,必须认认真真的抽丝剥茧才能把这个线团完好无损的剥开。

否则历史将会重新上演!

现在的他不指望也不希望群臣主动做什么,若想守住京师,必须按照他的想法来。

历史上的崇祯把大明精锐微操没了,现在的他要微操这帮老弱病残才能抵御流贼。

冥冥之中似有天意。

“进来吧!”

王承恩见崇祯以一个非常夸张的姿势倚在龙椅上,以为他在休息,刚要立碑被崇祯喊停。

“陛下,养心殿后面藏得银子已经清点完毕,这是账册请陛下过目。”王承恩自责的说道。

皇爷好不容易想休息一会,竟然被他惊扰了,实在是该死。

崇祯接过账册扫了一眼。

白银四万锭,每锭五十两;黄金一千锭,每锭二十两。

全部换算成银子大约有二百二十万两。

“给户部送去一百五十万两银子,剩下放进乾清宫。”

“乾...乾清宫?”王承恩本就不太灵光的脑袋里挤满了问号。

按惯例,这些银子应该送入内帑。虽然是皇帝私人的钱,皇帝想怎么用就怎么用,但内帑收支都有一套完整的流程监管,不会出现贪污盗窃的情况。

“对,剩下的全部放进乾清宫内,顺便把内帑的四万两黄金也取出来,放到一起。”

“遵旨。”

“高时明回来了吗?”

高时明是司礼监掌印太监,掌管内府二十四衙门,比王承恩的职位还要高一级。

也是备受崇祯信任的人之一。

他没辜负崇祯的信任,历史上李自成攻破北京后,高时明见大势已去,自焚殉国。

忠心可鉴。

此前他奉旨出京去往山东,给假装坠马受伤的刘泽清送银慰问。

按时间算,该回来了。

想起刘泽清,崇祯恨的牙根直痒。

明末这些武将中最可恨的就是他,杀良冒功,和匪徒无异。让人烧杀抢掠,残害百姓,事后放一把火,把锅甩到流贼身上。有人弹劾就派人刺杀,然后用重金贿赂朝中阁臣,大事化小小事化了。

现在他手上有一万五千兵马,如果能听朝廷调命,绝对是一股奇兵。

“回陛下,高公公已在门外侯旨,刚才见陛下休息,他没敢进来打扰。”

听到这,崇祯心里顿时一暖。

纵观整个大明,发自内心盼着他好的人寥寥无几。

后宫里有几位,朝堂上也有,剩下的就是这些太监了。

“让他进来吧。”

“遵旨。”

门外的高时明快速走进大殿,撩衣跪倒:“臣高时明叩见陛下,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。”

高时明长得很白,给人一种死了三天后诈尸站起来的感觉。五官很端正,除了说话娘娘腔之外,其他与普通成年男人没什么区别。

“看见刘泽清了?”

“回陛下,臣见刘泽清并无伤症,似是在诈伤。”

“朕早就知道了,他没给你递银子吗?”

高时明脊背一阵发凉。

皇上是怎么知道百里之外的事的?

他急忙从怀中掏出一个包裹,双手举国头顶:“陛下,这是刘泽清送给臣的银子,臣一分没动。”

“收了就好,收了就好!”崇祯松了口气。

如果高时明没收钱,他下一步的计划将无法实施。

见高时期一脸茫然,崇祯解释道:“既然刘泽清不想来京师勤王,就让他去南京吧。”

“朕已决定让太子去往南京监国。这样,朕给你一道中旨,你再跑一趟山东,让他随太子去往南京。”

中旨?

高时明的脑子还没从刚才收银子的恐惧中缓过来,瞬间又被这个词镇住了。

明朝圣旨有一套流程。

皇帝下诏给六部和内阁,内阁按照皇帝要求起草诏书,六部提供法律咨询服务,如果有违背法律或者祖训的地方,他们会将圣旨驳回。

皇帝认为没问题的圣旨会送到司礼监,司礼监查验查验圣旨手续流程辨别真伪后盖章批准。

批准后圣旨交到内阁,内阁将圣旨送到御史台(都察院)署名。

署名后圣旨被送到内务府加盖官印。

这是圣旨的流程。

中旨则是略过六部内阁而发出去的诏书。

在明朝,无视圣旨的官员下场会很惨。

反观无视中旨的官员,不但不会受到弹劾,甚至被皇帝怪罪时,内阁和六部的官员会帮着求情。

高时明略加思索后说道:“陛下,刘泽清拒不奉诏勤王,他可能不会听从中旨去往南京。”

崇祯微微一笑,“以他贪生怕死的性格,怕是高兴都来不及。”

“记住,两日后让他在铁门关一带等候,届时与太子一同乘坐海船去往南京。”

刚从济南府回来的高时明一身的疲惫,他只想吃一顿饱饭好好睡一觉。但皇帝一句话,让他整个人瞬间来了精神。

“是。”

“马上晌午了,你现在就去吃饭,吃完饭即刻启程。”

“臣遵旨。”

高时明转身的同时,有些幽怨的看了王承恩一眼,急匆匆离开。

人比人气死人。

王承恩虽然没有他的官职高,却一直陪在皇帝左右。

这种信任是求不来的。

等他走后,崇祯继续吩咐王承恩:“帮朕记着点,明早拟一道圣旨,山东总兵刘泽清拒不奉诏,其罪当诛,凡斩杀刘泽清者,官升三级,赏金千两。”

“皇爷,刘泽清拥军自重,怕是不好杀啊。”王承恩小心翼翼的提醒道。

崇祯当然知道刘泽清不好杀,要是好杀历史上的崇祯早就把他砍了。

想要杀他,必须用计。

这些计谋早已经准备好了。

“现在立刻拟一道圣旨,让关辽登津水师总兵黄蜚出动五十只舰船,在铁门关等候太子驾临,随后护送去往南京。”

“再给他一道中旨,刘泽清欲挟持太子控制南京朝廷,让他设计斩杀刘泽清,随后护送太子去往南京。”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